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哈尔滨6岁男童进女厕事件发酵,我看到了中国“雄性”的没落|天天聚看点

2023-02-03 22:02:30

来源: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相关资料图)

黑龙江哈尔滨地铁6岁男童进女厕所事件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甚至连人民网也针对该事件发表了评论。

事件的起因其实很简单。 当事人在地铁上厕所时打开了一个未上锁的厕所隔间,出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男孩,她不禁吓了一跳,脱口而出:“这里是女厕所,你是男孩不能上女厕所。”

本来男孩听到这些后也没什么反应,但是在男孩隔壁上厕所的妈妈却听到了女子说的话她极其气愤地冲出来对女子进行质问,这时男孩才哭出了声。

不仅如此,该名男孩的母亲还叫来了其他家人,对女子进行长达二十多分钟的辱骂。

令人震惊的是,女子的丈夫就在厕所外, 可是孩子却由母亲带进了女厕所。而且在对当事人的辱骂中,女子言语中还多次涉及对农村人的歧视,不少农村人表示:吵归吵,为何要歧视农村人?

其实,男童进女厕所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但是却仍有很多母亲像这名女子一样认为自己没有问题。

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母亲带孩子的不容易,如果父亲不在场,母亲带男童进女厕所也可以理解。

当有人当面表示质疑时,倘若母亲能够解释清楚并表示歉意,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表示理解。

但这名男童母亲的问题在于,她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中的问题,还对当事人进行了人身攻击。这正是网友愤怒的原因。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及男童教育方式的角度切入来具体地分析一下这件事情。

首先, 我们来剖析一下这位母亲的心理,她一定生活在一个丧偶式育儿的家庭 。当曝光视频中男童父亲出现的时候,哈尔滨6岁男童进女厕事件发酵,我看到了中国“雄性的没落”—— 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职与缺位。

既然男童的父亲也在场,那么为什么父亲不去主动承担带孩子上厕所的责任呢?

很明显,男童成长在一个丧偶式育儿的家庭中。在这个家庭里,父亲的角色严重缺失,甚至连丈夫的角色也没有扮演好。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多人都认为,这位母亲的反应过于激烈了,她不停地强调自己的孩子受到了莫大伤害,不断让当事人给自己的孩子道歉。

其实,这位母亲和自己丈夫的关系一定不太好。心理学家海灵格认为,夫妻关系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优先权。

这位母亲一定没能从夫妻关系中获得应有的关注,所以就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孩子身上。

当她认为孩子受到了伤害时,她会比自己受到伤害还要难受。这样一来,她的行为就能解释得通了。

此外,这位母亲的言语中还涉及对农村人的歧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说的话语能够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这位母亲本身就从心眼里瞧不起农村人,这背后有两种可能性。

这名女子自己本身就是农村人。在她还未走出农村的时候,她可能经历过许多嘲笑和轻视,这些经历对她的内心造成了一定伤害,给她留下了阴影。

所以她才认为农村人就意味着被嘲笑,当她脱离农村时也会反过来嘲笑农村人。

这名女子内心非常自卑。她可能不是农村人,但是因为某些童年经历而感到自卑。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具有心理防御机制,自卑的人可能会变得特别自傲,这是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所以,这名女子就自以为是地看不起农村人,从中获得心理平衡。

总之,这位歇斯底里的母亲一定存在某些心理问题, 而这些心理问题也无疑会体现在她对孩子的教育中,孩子的成长势必会受到影响。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呢?

首先,孩子可能会出现性别意识不清的问题。男性上男厕所,女性上女厕所,这是公认的事情。

而6岁的男童已经具有独立上厕所的能力可是有些母亲因为不放心,却仍要将男童带进女厕所,这不仅不会伤害到其他女性的隐私,也会让孩子的性别意识变得更加模糊。

当有人要侵害他们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性别意识不强而无法意识到危险的发生。不仅如此,男童可能还会对异性产生不合理的好奇,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意识,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

其次,丧偶式育儿可能会让孩子成为同性恋。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提到,男孩应该归爸爸,女孩应该归妈妈。只有在强大的同性父母的影响下,孩子才能形成正常的人格。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关键词: 心理问题 夫妻关系 我看到了

最新新闻
回顶部